• 站内搜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渭南政法网首页 平安韩城网临渭政法网华州政法网华阴政法网潼关政法网富平政法网蒲城政法网白水政法网澄城政法网大荔政法网合阳县

首页临渭新闻 >正文

流动摊贩安新家 城市更有“烟火气”

时间:2023-07-31 08:29 作者: 记者 刘雪妮 姚二曼 来源:渭南日报

核心提示:

流动商贩管理问题一直是城市管理的一道“难题”。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如何解好这道“难题”,不仅是对其体力上的考验,更是对其智慧上的考验。

本着“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疏就疏通、堵就堵住”的思路,按照不影响市容环境秩序、不影响道路通行、不影响居民生活的“三不原则”,临渭区城市管理执法局向阳执法大队在滨河大道南段、东城苑与东府景园小区先后开设3个便民市场,引导300余名流动商贩每天定时定点“安家落户”。

夕阳西下,暑热依然。7月20日傍晚,位于渭南城区湭河东岸滨河大道南段的便民市场像往常一样,开启了一天中的“热闹模式”。摆摊的、购物的、闲逛的,人流如织。放眼望去,一股浓浓的城市“烟火气”在这里升腾而起,向四处弥漫。

在很多人的眼里,小商小贩似乎与城市文明是“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对头”。如今,在临渭区城市管理执法局向阳执法大队三年的精心“调和”下,这一对“活冤家”在滨河大道握手言和、融洽相处了。

“以前是偷偷摸摸卖菜,现在安安心心经营!”

“这豆角、茄子、西红柿都是胖姨自己种的,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出摊前才摘的,你和孩子放心吃。”摊位前,李淑珍一边向一位年轻妈妈推销着蔬菜,一边逗着推车里的孩子。

74岁的李淑珍家住临渭区向阳街道办西张村,年轻时曾经营过大货车,走南闯北见过世面,是乡亲们眼中的“女能人”。谁曾想,进入暮年后儿子却突患重病,家里日子过得紧巴起来。为了减轻儿媳的养家压力,十年前她在自家地里种起了菜,再拿到城区叫卖,成了一名流动商贩。从那以后,像其他流动商贩一样,与城管执法人员斗智斗勇“打游击”,成了她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们来了我就躲,走了我再出来。实在躲不开了,我就说软话。可能是看我年龄大,这些娃们从来没和我来硬的,总是一遍一遍地讲政策,劝我到农贸市场找个地方去卖。”趁着没人的空当,李淑珍与记者说起了以前与城管人员“躲猫猫”的陈年往事,“有一次我又被‘逮’住了,娃们郁闷地说胖姨啊,你就是我亲姨,以后咱能不能不在马路上摆摊了?”说到这里,老人叹了口气说,“我活到这把岁数了,啥道理都懂,但日子总得往前过啊!”

李淑珍老人的经历,是众多小商小贩的共同经历。

“那些年,推着车子沿街叫卖,见了城管就得赶紧跑,总有种偷偷摸摸的感觉,一天到晚担惊受怕不说,还挣不了几个钱!”李淑珍旁边一位张姓摊主告诉记者,自从2020年4月便民市场建成,有了固定摊位之后,他们再也不用与城管人员打“游击战”了,每天的收入也比以前多了不少。

“城管不仅仅是给摊位安了个‘家’,重要的是让我们有了面子有了尊严。”李淑珍的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

“以前是‘管事的’,现在是‘帮忙的’!”

就如李淑珍说的那样,过去像她一样的流动小商贩只要远远地看到城管人员“心里就慌”,也许她们并不知道,城管执法人员一想起她们来“头就大”。

“流动商贩管理,一直以来是城市管理工作中让人头疼的事,费了不少心、劳了不少神,但效果就是不明显。”谈到流动商贩管理,向阳执法大队大队长丁一仿佛有说不完的话题。他说,要是放任自流,会影响交通和市容,也与城市文明格格不入。全面禁止,这些人还要靠路边摊养家糊口,这是一个“左右为难”的问题。

“摆摊的都是基层群众,扣了他们的物品就等于断了他们的生活来源,必然引起强烈的情绪对抗。”丁一和他的队友们开始思考:疏,还是堵?

“如果能留一个合理的出口,疏导管理矛盾,也许可以长治。”经过辩论,大家形成共识:“既然‘堵’不住,那就找个地方把他们‘留’下来!”

本着“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疏就疏通、堵就堵住”的思路,按照不影响市容环境秩序、不影响道路通行、不影响居民生活的“三不原则”,向阳执法大队在滨河大道南段、东城苑与东府景园小区先后开设3个便民市场,引导300余名流动商贩每天定时定点“安家落户”。于是,家住东城苑小区的李渭毅在自家楼下有了固定摊位,卖菜夹馍和蒸馍。

李渭毅原是桥南镇曹峪村人,2017年时,因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来到这里居住。成为“城里人”后,他找了一家餐饮店的稳定工作,虽然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但养活一家人老是不够花。”

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临渭区向阳街道办与执法大队一起购置了15辆环保型餐饮小推车,让搬迁群众有个“好营生”。李渭毅通过申请,圆了自己当老板的梦想,和媳妇一起经营着小推车的生意。有了固定摊位后,他的生意不久便有了起色,随后干脆“聘”请父母过来帮忙打理,自己则利用经营间隙再去跑外卖。

“以前,我一个人挣钱一家人花,现在是四个大人挣钱养活两个娃,日子不但变好了,而且还在城里扎了根。”李渭毅说。

在东府景园小区便民服务点,一王姓摊主对固定摊位的设置更是赞不绝口。他说:“城管不但帮我填表办理相关手续,有时还帮我搬搬桌子、摆摆凳子。以前是‘管事的’,现在成了‘帮忙的’。”

“我们不仅有城管的身份,更要有群众的底色。放下架子,摆正态度,把商户和群众的难处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平时多关怀、送温暖,自然而然大家就会成为朋友。”丁一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是以‘堵’代管,治标治不了本,现在是以‘疏’代治,标本兼治。便民市场的设置不但使摊贩与我们之间的矛盾减少了很多,周边群众购物需求也得到很大的解决,城管与社会群体的关系也越来越和谐了。”

“既要‘想办法’,还要‘有办法’!”

55岁的余孟元,在便民市场不但有个固定摊位,还有一个新身份——城管志愿者!自己摆摊赚钱的同时,协助城管执法人员维护市场秩序。“摆摊十多年了,感觉从没有像现在这么好过,不仅收入稳定了,还有了‘社会地位’。”他直言,协助城管执法人员维护秩序,让他收获了金钱外的满足感。

余孟元是个“资深”的流动商贩,在龙源村农贸市场周围摆过多年地摊,每天天不亮就骑着三轮车将蔬菜水果从地头批发回来,一边在路边兜售,一边准备着和城管执法人员开展“拉锯战”,用他的话说,“恨不得后背上都长着眼睛”。

“母亲常年瘫痪在床,家里还有两个上学的娃,想出去打工走不了,只能干这样的小买卖。”于是,马路边成了当年余孟元养家糊口的不二之选。自从有了便民市场之后,终于可以卖个安稳菜了。“现在只要天气好,就能天天出摊,不用躲着城管走,专心卖东西就行。”余孟元感觉自己的腰杆硬了。然而,让他想不到的好事还在后头,前年,向阳执法大队的人找到他,让他当“城管志愿者”,协助他们管理市场。

“管理流动商贩,既要有勇气和智慧,还要想办法更要有办法。”便民市场不是简单地把流动摊贩聚集到一起,而是要通过优化管理,发挥规模效应,让老百姓和流动摊贩收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为此,向阳执法大队恪守既要“繁荣”也要“市容”、既保“面子”又保“肚子”的为民情怀,着力寻找“管与被管”之间最佳平衡点,引入第三方管理机构,聘任摊主做“城管志愿者”,形成“三方共治”长效管理机制。同时,对摊主“约法三章”:诚信经营、保持秩序、卫生自负。否则,启动“进出机制”,对违约者实行惩戒。

“人要懂感恩,城管人员提供了这样暖人心、利民众的好政策,咱就得好好遵守,为城市文明增添一把小摊小贩的力量。”余孟元戴上“城管志愿者”的红袖章,看到顾客的自行车没有停靠在位置,便上前帮着挪车,拉货的车没有摆到位,赶紧上前提醒……

小摊位连着大民生。由“堵”到“疏”、变“撵”为“留”,兼顾多方利益,为流动商贩“安个家”,让流动摊点成为便民点,用文明规范的经营秩序给文明城市添彩,向阳执法大队交出了一份城市管理的亮眼答卷。

编辑:王倩

返回网站首页

法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