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26 09:41 作者: 记者 姜晓 见习记者 刘伟 来源:渭南日报
8月的清晨,露珠还在葡萄树叶上闪烁,临渭区官道镇刘新村的果园里已是一片忙碌。果农刘聪摘下一串阳光玫瑰葡萄递给王丽:“你看这串,颗粒饱满、甜度正好,今年收成错不了!”王丽笑着接过话茬:“可不是嘛,你这种植技术一年比一年好,村里人都跟着沾光,大伙相互帮忙,一起致富。”
这段对话,正是刘新村葡萄丰收季的日常一幕。然而这寻常景象背后却藏着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从祖辈传承的种植技术到新技术带来的产业升级,从家门口就业的民生实惠到守望相助的淳朴村风,一颗葡萄串联起乡村振兴的一幅幅生动画卷。
“我姥爷以前就种葡萄,我是闻着葡萄香气长大的。”2005年,刘聪接过了祖辈的接力棒。起初以巨峰葡萄为主,“那会儿没经验,摸着石头过河,产量和品质都上不去。”然而她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韧劲,让她踏上了一条不断求索的种植路。她频繁奔赴各地取经,从枝条修剪的力度、水肥管理的精准配比,到病虫害防治的时机把握、品种改良的优选优育,一点一滴地摸索实践。每一次尝试都是经验的累积,每一次挫折都让技术更加成熟。
如今,刘聪的15余亩葡萄园里,阳光玫瑰、户太八号等优质品种成了主角。每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集中上市,亩产可达2250公斤,每公斤售价6.4元。“这些品种市场认可度高,村里早早就联系好了山西、河南的固定客商,根本不愁卖。”刘聪深知,一人富不算富,她将多年摸索的技术倾囊相授,带动村民一起改良品种、提升品质。在她的引领下,刘新村的葡萄种植规模持续扩大,成为惠及一方水土的坚实产业。
葡萄田里的忙碌,不仅属于种植户,更属于周边村民。“我们这是按小时计费,每小时15元的工费。葡萄园离家就几分钟路程,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挣钱补贴家用。”来自邻村小什村的张秋楠一边麻利地分拣葡萄,一边算起了“经济账”。她告诉记者,跟着时令走,春天疏花、夏天摘果、秋天修剪,一年到头在葡萄园里总有活干,年收入能增加不少呢。
像张秋楠这样在葡萄园务工的村民不在少数。刘新村的葡萄产业不仅鼓了种植户的腰包,更给周边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不用背井离乡,守着家就能挣钱,这日子踏实!”村民对这样的工作岗位赞不绝口。
“这两天谁家卖葡萄,我们一大早就来帮忙,乡里乡亲,客气啥!”王丽的话道出了刘新村最醇厚的人情味。每到葡萄采摘、销售的关键节点,村民总会主动搭把手。从晨曦微露时的采摘、分拣,到打包、装车,大家分工协作,欢声笑语洒满田间。
“我们村的人都非常友好,村里的民风比葡萄都甜!”提及乡亲们,刘聪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在她看来,丰收的喜悦不仅来自沉甸甸的葡萄,更来自邻里间质朴的互帮互助。哪家遇到技术难题,大伙一起想办法。谁家劳动力不足,邻里主动来搭手。丰收时节,更是全村总动员,不分你我。
夕阳西下,一天的忙碌渐近尾声。村民谈笑间,一筐筐葡萄被稳妥装车,运往全国各地。“今天大家辛苦了,回去都早点休息!”刘聪嘱咐着乡亲们。
“大家明天还是早早来,早早把刘聪家的葡萄收完,后天去我家,哈哈哈……”村民爽朗地笑着。这笑声里,有丰收后的喜悦,更有乡村邻里间那比蜜甜的情谊。
编辑:王倩
上一篇: 临渭区首届“草根明星”歌手大赛激情开唱
下一篇: 孝义第三届“村BA”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