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9 11:50 作者: 记者 高娟 实习记者 许欣恩 来源:渭南日报
在渭南市临渭区解放街道幸福社区,2710户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活跃着一群特殊的“解铃人”——他们戴着“法律明白人”的徽章,穿梭在楼栋间调解纠纷、走进广场普及法律、围坐在圆桌旁共商社区事宜。
2023年以来,在司法行政、民政等6部门的共同推进下,临渭区幸福社区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培育“法律明白人”队伍,探索“党建+法治”联动模式,让法治力量扎根基层土壤,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为基层治理注入了鲜活动能。
精挑细育强骨干
锻造基层法治“先锋队”
幸福社区将“法律明白人”队伍建设作为法治扎根基层的关键抓手,通过“选、育、管”三措并举,打造出一支素质过硬、群众信赖的法治生力军。
遴选环节坚持“优中选优”,建立“居民自荐、社区推荐、司法所初审、街道党委审签、司法局签批、社区公示”的六步机制,重点从社区干部、网格员、退役军人、党员、“五老”人员等群体中发掘人选。辖区党员马巧君因热心公益、熟悉法律被推荐入选,逐渐成为调解纠纷的“主心骨”。社区妇联副主任田华擅长沟通,入选后成了妇女权益普法的“排头兵”。18名骨干“法律明白人”按网格划分责任片区,确保每个网格至少有2名、每栋楼有1名专人对接,实现了社区各网格、楼栋的全覆盖。
培育过程突出“靶向赋能”。邀请律师针对群众密切关注的法律条文开设“菜单式”课程,聚焦婚姻家庭、电信诈骗等热点问题。同时,通过“案例复盘会”手把手教学,在邻里漏水纠纷模拟调解中,律师现场指导如何区分“侵权责任”与“相邻权”,让“法律明白人”快速掌握实战技巧,从“懂点法”变成“会用法”。
管理上创新“动态激励”。建立“一人一档”记录服务成效,实行“先培训考核、后持证上岗”。推出积分制管理,参与普法、调解都能得相应分值,积分可兑换各种奖励。通过多种激励措施,让队伍始终保持活力。
多维履职显担当
筑牢社区治理“法治网”
“法律明白人”既是普法宣传员,也是纠纷调解员,更是治理参与者,在社区法治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移动普法站”,他们日常开展“送法入户”“小区现场说法”等活动,用方言土语解读法律条文;针对老年人防诈骗需求,他们编排快板口诀,让“遇事找法”成了社区新风尚。
化身“矛盾化解员”。他们依托“人熟、地熟、事熟”优势,建立“日常排查+节点攻坚”机制。居民常师傅因家中下水管道堵塞,造成楼上楼下房屋漏水,邻里间发生争议,“法律明白人”组织三方算“法律账”“情理账”,最终促成和解。像这样的邻里矛盾、婚姻财产、房产继承等纠纷,实现“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
参与“治理议事员”。他们活跃在“圆桌议事会”上,助力解决很多民生“老大难”:用法律知识规范车棚搭建、违建拆除等议题协商流程,在帮扶困难群众中普及法律援助政策,将“最美家庭”“五好婆媳”等德治典型融入宣传……用一点一滴的努力,让自治有深度、法治有力度、德治有温度。
党建引领筑体系
激活“三治融合”新动能
幸福社区以“党建+1名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体系为框架,将法治建设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推动“三治融合”落地生根。
社区党支部牵头抓总,把“法律明白人”培育纳入党建重点,党支部书记担任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1名社区法律顾问与“两委”中的“法律明白人”结对子,全程参与居规民约修订、合同审查等事务,从源头提升基层依法办事能力,形成“支部引领、顾问指导、骨干带头”的工作格局。
培育机制不断创新,法律顾问每月驻社区服务不少于4小时,每季度为“两委”成员开专题培训,通过“线上微课+线下实操”提升“法律明白人”能力。针对老年人赡养问题,法律顾问结合案例拆解老年人权益保障相关法律条文,指导如何协助申请调解,让专业法律知识变得“看得懂、用得上”。
三大平台激活治理效能:“圆桌议事会”每季度邀请“法律明白人”、民警、居民代表共商事务,依法解决了自来水管道改造等难题;“线上+线下”法治阵地矩阵,涵盖智慧普法平台、法治广场、“中国好人”宣展栏等,让法治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矛盾调解室”联动“三官一律进社区”机制,创新“民事调解十法”“网格六调”工作法,成功化解养老、物业等纠纷,守护群众切身利益。
如今,这个拥有6248人的社区,“法律明白人”成为了连接法治与民生的纽带。法治新风拂面,邻里守望相助,临渭区幸福社区文化广场上的普法标语与邻里间的欢声笑语相映成趣,“三治融合”绘就了基层善治的生动画卷。
编辑:王倩
上一篇: 渭南临渭区司法局组织开展党纪法规知识测试